有人打个喷嚏能把肋骨震骨折,有人下楼梯踩空崴了脚,结果髋骨直接“咔嚓”断开——当骨头变得脆弱,这些“离谱”的骨折真的可能发生。这背后的元凶,就是悄悄搞破坏的骨质疏松。它让原本坚硬的骨头变得像风化的石头一样变得“嘎嘣脆”,却常常因为早期无症状而被忽视。
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随着骨量持续流失,身体会逐渐给出提示:
1.隐匿性骨痛:早期可能无痛感,但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骨痛,尤其在久站、久坐或夜间加重,疼痛部位多不固定且无明确外伤史。
2.身高变矮:椎骨压缩变形,可能让身高缩短3厘米-6厘米,严重时还会出现驼背。
3.易发骨折:轻微碰撞或跌倒即可引发骨折,常见部位为髋部、脊柱和手腕。
如何给骨头“加硬度”?运动干预是好办法之一:
1.负重运动(刺激骨形成):每周至少5次,每次30分钟。推荐快走、慢跑、爬楼梯、跳广场舞等,快走需达每分钟100步-120步,爬楼梯建议连续15层台阶训练。
2.平衡与柔韧性训练(预防跌倒):单腿站立(可扶椅背辅助),保持每侧20秒-30秒,重复3组-5组。太极拳及八段锦能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达30%。
3.抗阻训练(强化骨骼):使用弹力带或器械进行渐进式训练,重点训练下肢(深蹲、弓步)和躯干(平板支撑),每组8次-12次达到肌肉疲劳,注意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椎体压缩。
4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高危人群,建议定期做骨密度检测(双能X线吸收法),关注骨头健康。如果已经出现骨量减少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,阻止骨量进一步流失。
骨质疏松就像偷偷漏气的气球,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瘪了。但只要吃得对、动得勤、早检查,就能让骨头一直保持“硬核”的状态,更从容地享受生活。